【不逞之徒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不逞之徒”是一个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心怀不轨、行为不端的人。该词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还在现代汉语中有着一定的使用频率。以下将从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及成语故事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典故来源
“不逞之徒”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夫子之言,不逞之徒也。”这里的“不逞”意为“不得志”或“不满足”,“徒”指人。整句意思是说,这个人所说的话是那些不得志之人的言论,带有贬义色彩。
后来,“不逞之徒”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指代那些心怀不满、行为不端、甚至有反叛倾向的人。
二、释义
词语 | 释义 |
不逞之徒 | 指那些心怀不轨、行为不端、不得志的坏人或叛逆者。多用于贬义,表示对某些人的批评或指责。 |
三、用法
“不逞之徒”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文学作品、历史文章或正式场合中较为常见。其用法如下:
- 作主语:如“这些不逞之徒企图扰乱社会秩序。”
- 作宾语:如“他被指控与不逞之徒有染。”
- 作定语:如“不逞之徒的阴谋最终被揭穿。”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带有强烈的贬义,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
四、近义词
近义词 | 含义说明 |
狂徒 | 指行为狂妄、不守规矩的人 |
邪恶之徒 | 指心地不善、行为恶劣的人 |
乱臣贼子 | 指背叛国家、违反礼法的人 |
反贼 | 指谋反作乱的人 |
坏蛋 | 口语化表达,指品行恶劣的人 |
五、成语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提到“不逞之徒”,尤其是对那些不服从自己、图谋不轨的人。例如,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收编其部下,但对一些曾经效忠袁绍的将领仍心存疑虑,称他们为“不逞之徒”,并加以防范。
此外,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也曾被朝廷称为“不逞之徒”,因为他们反抗朝廷、聚众造反,被视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力量。
这些故事反映了“不逞之徒”在古代社会中的负面形象,也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异己势力的警惕与排斥。
六、总结
“不逞之徒”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汉语中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表达功能。它主要用于描述那些行为不端、心怀不轨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在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逞之徒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释义 | 心怀不轨、行为不端的坏人 |
用法 | 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
近义词 | 狂徒、邪恶之徒、乱臣贼子等 |
故事 | 《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均有相关描写 |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背景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