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扶危济困什么意思】“扶危济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处于危急时刻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个词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社会中互助友爱的精神。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扶危济困 | fú wēi jì kùn | 在别人处于危难或困境时给予帮助和救济。 |
- 扶危:扶持处于危难中的人。
- 济困:救助陷入困境的人。
该词强调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援助,常用于描述个人、组织或政府在灾难、贫困等情况下的救助行为。
二、词语来源与用法
“扶危济困”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见于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用来赞扬那些具有仁爱之心、乐于助人的人。例如:
> “士君子之行,当扶危济困,以德报怨。”
这句话表达了对有道德修养之人应具备的品质要求。
在现代语境中,“扶危济困”多用于以下场景:
- 政府或慈善机构开展的扶贫、救灾行动;
- 个人在他人遭遇不幸时伸出援手;
- 社会公益活动中的志愿者行为。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扶弱助贫、雪中送炭、济困扶危 |
反义词 | 袖手旁观、见死不救、漠不关心 |
四、总结
“扶危济困”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在现代社会中,弘扬“扶危济困”的精神,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
结语: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扶危济困”都是一种值得提倡和践行的价值观念。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一份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