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原文】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原题为《拿来主义》。文章通过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与排斥,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强调要以独立自主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也要剔除其糟粕。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用比喻的方式批评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他主张“拿来”,但不是盲目的“全盘西化”,而是要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占有、挑选、创新”的目的。
二、核心观点总结
核心观点 | 内容说明 |
批判“闭关主义” | 鲁迅认为,一味拒绝外来文化,会导致国家落后,无法进步。 |
批判“送去主义” | 一味地向外国输出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不利于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提出“拿来主义” | 强调要主动、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被动接受或完全排斥。 |
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 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文化中的优劣,做出理性判断。 |
倡导“占有、挑选、创新” | 不只是简单地拿进来,还要经过筛选和改造,使之符合本国实际,实现文化创新。 |
三、文章结构分析
部分 | 内容要点 |
引言 | 介绍“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弊端,引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
批判“闭关主义” | 指出这种思想导致国家封闭、落后,缺乏发展动力。 |
批判“送去主义” | 讽刺那些一味向外输出文化的人,缺乏自信和独立性。 |
提出“拿来主义” | 强调要主动学习,但要有选择地吸收,不能盲目跟风。 |
举例说明 | 用“大宅子”、“鸦片”等比喻,形象地说明如何“拿来”。 |
总结提升 | 呼吁人们要有独立精神,善于辨别和创造,推动文化发展。 |
四、现实意义
“拿来主义”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思想,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保持清醒头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接受,而是要在比较与选择中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五、结语
《拿来主义》是一篇富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的文章,它不仅反映了鲁迅对文化问题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处理文化关系的重要思路。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拿来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