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字什么意思】“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它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主要与祭祀、烹饪或器物相关。以下是对“俎”字的详细解释,结合其用法和意义进行总结。
一、字义解析
“俎”字的基本含义是古代祭祀或宴饮时用来放置肉食的木制器具,类似于现代的“砧板”或“案板”。在古代礼仪中,“俎”常与“豆”、“簋”等器物并列使用,象征着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此外,“俎”也引申为分割、处理的意思,如“俎上之肉”,比喻被他人随意处置或控制。
二、常用词组及释义
| 词语 | 释义 |
| 俎豆 | 古代祭祀时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象征礼仪 |
| 俎上之肉 | 比喻被他人随意摆布或宰割的对象 |
| 俎醢 | 古代一种将肉剁碎后制成的食品 |
| 以俎代庖 | 比喻越权行事,代替别人做本应由他人完成的工作 |
三、字形结构分析
- 部首:尸(表示与房屋、祭祀有关)
- 笔画:10画
- 结构:上下结构
- 拼音:zǔ
- 注音:ㄗㄨˇ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古代礼仪
在《礼记》中提到:“设俎豆,陈笾簋。”说明“俎”是祭祀中重要的器物。
2. 成语使用
“以俎代庖”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意是用砧板代替厨师,比喻越权干涉他人职责。
3. 文学作品
在古诗词中,“俎”常用于描绘宴会或祭祀场景,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虽未直接出现“俎”,但与“俎”相关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五、总结
“俎”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字,主要指古代祭祀或宴饮中的肉食放置器具,也常用于比喻被操控或越权的行为。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言文、成语及历史文献中仍有重要地位。
| 项目 | 内容 |
| 字义 | 古代祭祀或宴饮时放置肉食的器具 |
| 引申义 | 分割、处理;被操控、越权行为 |
| 常见词组 | 俎豆、俎上之肉、以俎代庖 |
| 使用场景 | 古代礼仪、文学作品、成语 |
| 当代使用 | 较少,多见于文言或正式文本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俎”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语言习惯。
以上就是【俎字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