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逐句解释】《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宋代儒者独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其作者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内容主要阐述“中庸之道”,即在行为与思想上保持适度、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强调“致中和”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对《中庸》全文的逐句解释,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参考。
一、原文总览(部分节选)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6.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7.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逐句解释(总结+表格)
| 原文 | 解释 |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称为“性”,遵循本性行事称为“道”,修养这种道称为“教”。 |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敬畏。 |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没有比隐蔽处更明显,没有比细微处更显著,所以君子要特别注意独处时的行为。 |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情绪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情绪表达出来但合乎节度,叫做“和”。 |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繁衍。 |
三、总结
《中庸》的核心思想在于倡导“中和之道”,即在一切行为与情感中保持适度、平衡,避免极端。它不仅是一种哲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通过逐句解释可以看出,《中庸》的语言简洁而深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人生智慧。它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养性的指南,对现代人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中庸》原文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
以上就是【中庸全文逐句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