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孙权劝学》是《资治通鉴》中的一篇短文,讲述了孙权鼓励吕蒙学习的故事。文章虽短,但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许多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一、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以下是《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一些一词多义词语及其解释: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例句 | 解释 |
学 | 学习 | 学校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学”在这里指学习,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
见 | 看见 | 见面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见”在此处表示“知道、明白”,而非“看见”。 |
岂 | 难道 | 哪里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表示反问语气,强调“不是”。 |
但 | 只是 | 但是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表示“只是”,与现代“但是”意义不同。 |
以 | 用、凭借 | 因为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表示“用……来”,不是“因为”。 |
乃 | 才 | 是 | “蒙乃始就学。” | 表示“于是、才”,不是“是”。 |
二、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称为“古今异义”。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例句 | 解释 |
博士 | 官职名 | 学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古代“博士”是官职,非现代学位。 |
往事 | 过去的事情 | 旧事 | “见往事耳。” | 指历史、过去的事,而非“旧事”。 |
而已 | 了 | 只是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表示“罢了”,现代常用“而已”表达轻微的语气。 |
就学 | 开始学习 | 上学 | “蒙乃始就学。” | “就学”指开始接受教育,不等于现代的“上学”。 |
大兄 | 对朋友的尊称 | 大哥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古代用于称呼朋友或同辈,不是现代的“大哥”。 |
三、总结
《孙权劝学》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语言凝练,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通过对“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含义,避免因字面意思而误解内容。掌握这些文言词汇的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阅读古文,也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
附:总结表格
类别 |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说明 |
一词多义 | 学 | 学习 | 学校 | 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 |
见 | 看见 | 见面 | 表达“知道、明白” | |
岂 | 难道 | 哪里 | 反问语气 | |
但 | 只是 | 但是 | 表示“只是” | |
以 | 用、凭借 | 因为 | 表示方式 | |
乃 | 才 | 是 | 表示“于是、才” | |
古今异义 | 博士 | 官职名 | 学位 | 古代官职,非现代学位 |
往事 | 过去的事情 | 旧事 | 指历史、过去的事 | |
而已 | 了 | 只是 | 表示“罢了” | |
就学 | 开始学习 | 上学 | 指接受教育 | |
大兄 | 对朋友的尊称 | 大哥 | 称呼朋友或同辈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孙权劝学》的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
以上就是【孙权劝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