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息黥补劓的成语故事成语息黥补劓的意思成语】一、
“息黥补劓”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原意是停止对犯人施以黥刑和劓刑,后来引申为消除过去的错误或伤害,给予改正的机会。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有过错的人采取宽容、宽恕的态度,强调以德报怨、以仁治世的思想。
在古代,黥刑是在脸上刺字,劓刑是割去鼻子,都是极为残酷的刑罚。而“息黥补劓”则象征着一种从惩罚走向教化的转变,体现了儒家“仁政”理念中的宽容精神。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息黥补劓 |
拼音 | xī qíng bǔ yì |
出处 | 《史记·商君列传》:“秦法不诛,其罪已定,虽有功,不得赎。于是太子之傅公孙贾,乃说于王曰:‘今秦法,先帝所制,不可易也。’王曰:‘然。’于是,令太子自请罪于太庙,而息黥补劓,以示天下。” |
原意 | 停止对犯人施以黥刑和劓刑,表示宽恕或赦免。 |
引申义 | 对有过错的人给予改正机会,体现宽容与仁爱。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劝诫、教育、政治改革等场合,强调宽大处理、以德服人。 |
近义词 | 宽容大度、宽宏大量、以德报怨 |
反义词 | 刻薄寡恩、严刑峻法、冷酷无情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
语法功能 | 作谓语、宾语、定语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对人的包容与原谅,也可用于政策或制度上的改良。 |
三、成语故事简述
“息黥补劓”最早见于《史记·商君列传》。故事讲的是秦国实行变法后,规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对犯罪者进行严厉惩罚。但有一次,太子因触犯法律,其老师公孙贾建议秦王不要过于严苛,应考虑宽恕,以示仁政。秦王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不再对太子施以黥刑和劓刑,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予以惩戒,以此来表明国家的宽大政策。
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秦王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仁政”的追求。此后,“息黥补劓”便成为了一个象征宽容与教化的成语。
四、结语
“息黥补劓”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错误时,不应一味地惩罚,而应给予改正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成语息黥补劓的成语故事成语息黥补劓的意思成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