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什么意思】“恻隐”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表达对他人遭遇不幸时所产生的同情、怜悯之情。它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指人天生具有同情心,这是仁爱的起点。
一、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恻隐 |
拼音 | cè yǐn |
词性 | 动词/名词 |
含义 | 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引申义 | 表达善良、仁爱的情感 |
近义词 | 同情、怜悯、哀怜 |
反义词 | 冷漠、无情、残忍 |
二、详细解释
“恻隐”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用来描述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当看到别人受苦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难过和同情。这种情感被认为是人性中善的体现,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恻隐”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爱心、富有同情心。例如:
- 他看到流浪动物受伤,心中生出一股恻隐之情,立刻送它去兽医那里治疗。
- 面对贫困人群,她表现出强烈的恻隐之心,主动捐款帮助他们。
此外,“恻隐”也常被用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以强调一种高尚的情感与道德修养。
三、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适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等场合。
- 避免滥用:虽然“恻隐”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但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建议根据语境选择是否使用。
- 搭配词语:可搭配“之心”、“之情”等,如“恻隐之心”、“恻隐之情”。
四、结语
“恻隐”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感。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仁爱、善良的重视。理解并运用“恻隐”,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传递温暖与关怀。
以上就是【恻隐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