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辞色成语】“不假辞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态度严厉、不带笑容,说话或表情冷淡,没有丝毫的温和或宽容。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情绪激动或对某事不满时的表现,也常用于描写严肃、冷漠的场景。
一、成语释义
- 出处: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不假辞色,使人不得其意。”
- 字面意思:不借助言辞或表情,即直接表现出冷淡或严厉的态度。
- 引申意义:形容人态度冷淡、严肃,不带感情色彩地对待他人或事物。
二、使用场景
场景类型 | 使用示例 |
对待下属 | 老板对员工的错误行为不假辞色,立即指出并批评。 |
情绪激动 | 在会议上,他因不满而对提案不假辞色,态度强硬。 |
描述人物性格 | 他为人严肃,从不假辞色,让人不敢轻易接近。 |
写作描写 | 作者通过描写角色不假辞色的表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厉声呵斥、冷眼相对、铁面无私 |
反义词 | 和颜悦色、和风细雨、温言软语 |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 误用:有些人可能会将“不假辞色”理解为“不说话”,其实它强调的是态度而非语言。
- 注意: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搭配:常与“态度”、“神情”、“话语”等词搭配使用。
五、总结
“不假辞色”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能够准确表达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严肃或冷漠态度。它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的层次,也在文学、日常交流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掌握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精准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成语 | 不假辞色 |
含义 | 态度严厉、不带笑容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用法 | 形容人态度冷淡或严厉 |
近义词 | 厉声呵斥、冷眼相对 |
反义词 | 和颜悦色、温言软语 |
以上就是【不假辞色成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