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循环小数。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中出现的循环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规律美,增强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 难点:理解循环节的概念,区分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练习题、黑板、数字卡片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计算器(可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
学生列式计算:1 ÷ 3 = 0.333…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结果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像这样的小数?它有什么特点?”
激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新课。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动手操作,体验循环现象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计算以下除法:
- 1 ÷ 3
- 2 ÷ 3
- 1 ÷ 7
- 5 ÷ 6
记录结果,观察是否会出现重复的小数部分。
(2)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过程中,如果余数重复出现,商就会不断重复,形成循环小数。
(3)讲解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教师讲解循环节的概念,用点或横线标出循环部分,如:
- 0.333… 写作 0.3̇
- 0.142857142857… 写作 0.142857̇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判断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 0.25
- 0.666…
- 1.323232…
- 0.123456789…
(2)写出下列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 0.121212…
- 0.333333…
- 0.577777…
(3)拓展题:
“你能用循环小数表示 1 ÷ 9 吗?”
4. 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几点:
- 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
- 循环节可以用点或横线标注。
- 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而有限小数则是小数位数有限的。
5.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 观察生活中是否有循环小数的例子,并尝试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
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设计
一、什么是循环小数?
- 举例:1 ÷ 3 = 0.333…
- 特点:小数部分有重复的数字
二、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 0.333… → 0.3̇
- 0.142857142857… → 0.142857̇
三、判断与书写练习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课堂互动等方面,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
备注:本教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