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14页)-】一、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文章通过讲述一位老河兵对石兽沉入河中的合理推测和最终找到石兽的过程,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既有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价值,又有哲理启发意义,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
本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该单元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科学精神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延伸。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文言词语“棹”、“曳”、“湮”、“啮”等的基本含义及用法。
2. 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 学习文中人物的不同观点及其依据,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及寓意。
- 难点:理解不同人物对石兽位置判断的依据及其合理性;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板书设计、相关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设计(共14页)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与整体感知
- 导入:通过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看似简单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 初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棹”、“曳”、“湮”、“啮”等文言词汇。
- 疏通文意:分组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疑难句式。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合作探究
- 梳理情节: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 人物分析:分析和尚、讲学家、老河兵三人不同的看法及其依据。
- 小组讨论: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写作训练
- 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 写作训练: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 课堂小结:回顾全文内容,强调文章的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
```
河中石兽
┌───────────┐
│人物 │观点 │依据 │
├───────────┤
│ 和尚│河水冲走 │不懂地理 │
│ 讲学家│埋在沙中 │机械推理 │
│ 老河兵│河底上游 │实践经验 │
└───────────┘
↑
实践出真知
```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
2. 阅读《阅微草堂笔记》相关篇目,拓展阅读视野。
3.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题目为《我从《河中石兽》中学到了什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文章背后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此外,可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趣味性和直观性。
九、附录(可选)
- 文言文常用实词表
- 课文原文及注释
- 相关拓展阅读材料
- 教学评价表
结语:
《河中石兽》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更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中领悟到“实践出真知”的深刻道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