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的生长素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生长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发现过程。
- 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分布特点。
- 了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主要作用,如向光性、顶端优势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实验观察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植物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植物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 增强环保意识,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其生理作用。
-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机制。
- 教学难点:
-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与运输方向之间的关系。
- 生长素浓度不同对植物器官的影响差异。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视频、动画)
- 实验材料:玉米幼苗、琼脂块、单侧光装置、遮光纸等
- 教学挂图: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示意图
- 学案与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为什么向日葵会跟着太阳转动?为什么树木的枝条总是向上生长?”引发学生思考,引出“生长素”这一概念。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20分钟)
(1)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介绍科学家如达尔文、温特等的研究过程,说明生长素的发现是通过一系列实验逐步揭示的。强调科学探索需要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的过程。
(2)生长素的产生与分布
讲解生长素主要在植物的芽尖、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并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作用部位。展示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其运输机制。
(3)生长素的作用机制
- 向光性:单侧光照射下,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细胞伸长快,导致植物向光弯曲。
- 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维持主干的直立生长。
- 根的向地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解释根向下生长的现象。
3. 实验探究(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生长素对植物向光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如下:
- 将玉米幼苗置于单侧光下,观察其生长方向。
- 对照组设置遮光处理,比较两组的生长情况。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生长素的作用机制。
4. 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生长素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关注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5.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学案中的相关练习题。
- 查阅资料,了解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并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
第三章 第一节 植物的生长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
- 达尔文、温特等实验
二、生长素的产生与运输
- 合成部位:芽尖、嫩叶、种子
- 运输方式:极性运输
三、生长素的作用
- 向光性
- 顶端优势
- 根的向地性
四、实验探究:生长素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长素的作用机制。课堂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较高。今后可进一步拓展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