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文言文《马说》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文言文《马说》教案,有没有大佬愿意带带我?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4 15:29:41

文言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马说》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增强对社会公平、人才重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千里马”“伯乐”的象征意义;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难点:领会作者借物抒怀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韩愈的生平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是否听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它出自哪篇文章?”引导学生回忆并引出课题——《马说》。介绍作者韩愈,简要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2. 疏通文意:结合注释,逐句讲解,重点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等句子。

3.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文章围绕“千里马”展开,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千里马”“伯乐”各象征什么?

- 作者为什么借“马”来写“人”?

- 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不满与愤怒?

2. 教师点拨:

- 引导学生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因果关系。

- 分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等句,体会作者对统治者用人不当的批评。

- 结合韩愈的个人经历,说明他仕途坎坷,借此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是否存在“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如何才能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2. 比较阅读:对比《爱莲说》《陋室铭》,探讨韩愈在不同作品中的思想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马说》的主题:呼吁社会重视人才,珍惜人才,避免“千里马”被埋没。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千里马”,同时也要做“伯乐”,发现和培养人才。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马说》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千里马”与“伯乐”关系的理解。

3. 预习下一篇文章,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韩愈

二、主题: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三、关键词:千里马、伯乐、不以道策马、食不尽材

四、中心思想:呼唤识才、重才、用才

```

六、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马说》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文章主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