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阅读理解附译文答案】《唐太宗论弓矢》是一篇出自《资治通鉴》的短文,内容简短但寓意深远,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时对人才、器物与德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本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常被选入语文教材,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典型材料。
一、原文
上尝谓侍臣曰:“朕自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皆以为佳。然每用,未尽其妙。今以示匠人,乃曰:‘此非良弓也。’朕问其故,匠人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焉。”
二、翻译
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我从小喜欢弓箭,得到了十几张好弓,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每次使用时,总觉得不够顺手。后来我把这些弓拿给工匠看,工匠却说:‘这不是好弓。’我问他原因,他说:‘木头的中心不正,那么纹理就不直,即使弓再有力,射出的箭也不会笔直。’我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唐太宗为什么一开始认为自己得到的弓都是好弓?
答:因为唐太宗从小喜欢弓箭,并且得到了十几张弓,他觉得这些弓都很不错,没有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 工匠指出弓的问题是什么?
答:工匠指出弓的问题在于“木心不正”,即弓的中心位置不正,导致纹理歪斜,虽然弓力强劲,但射出的箭却不直。
3. 唐太宗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唐太宗明白了外表看起来好的事物,如果内在结构有问题,也可能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这说明了事物的内在品质比外在表现更为重要。
4. 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答:文章通过唐太宗与工匠的对话,强调了“内修”与“外显”的关系,提醒人们不要只看表面,而应注重本质和内在的修养。
5.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的理解。
答: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如果内心不正,行为就会偏离正道,即使表面上看似成功或强大,也难以长久维持。这启示我们在做人做事时,要注重内在品德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成就。
四、总结
《唐太宗论弓矢》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不仅反映了唐太宗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学习的品质,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任何事物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外观或表象,更在于其内在的本质。这种思想对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