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 感受诗人通过描写个人遭遇表达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与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内涵。
- 难点:体会杜甫在个人困境中仍心系天下的博大情怀。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背景资料
-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活动方案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风貌的视频片段,引出杜甫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提问:“你们知道杜甫是谁吗?他的诗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杜甫“诗史”“诗圣”的称号,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大意。
2. 教师正音,并讲解重点词语如“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俄顷风定云墨色”等。
3. 集体朗读,感受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第三环节: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诗歌描写了哪些场景?
- 诗人面对茅屋被吹破时的心情如何?
-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 教师点拨: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理解“叙事—抒情—议论”的写作手法。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杜甫为何会有如此胸怀。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杜甫其他代表作的片段,如《春望》《登高》,比较其风格异同。
2. 讨论:你认为杜甫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他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第五环节:总结升华(5分钟)
1. 教师总结诗歌主题:忧国忧民、仁爱精神。
2.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中践行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诗,抄写重点语句并做批注。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部编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内容概要:
茅屋被风破 → 诗人忧愁 → 心系天下
二、情感核心:
忧国忧民、仁爱无私
三、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部分学生在理解“忧国忧民”这一主题时仍有困难,今后应加强情感引导与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