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苏轼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人,他的文章不仅思想深刻,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其中,《留侯论》便是他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政论文,通过对历史人物张良的分析,表达了他对人才、智慧和修养的独特见解。
一、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故,祸福不足以动其心,利害不足以易其志。盖尝闻之:古之圣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心常静,其志常定。
夫子房(张良)之于项羽,非徒知其勇也,亦知其智也。夫项羽虽勇,而不能容人;张良虽弱,而能忍事。是以,项羽之败,非战之罪,乃自取耳。张良之得,非幸也,乃天命也。
然则,夫子房之于汉,岂特为一臣哉?其所以能辅佐高祖,而成就帝业者,非独才也,亦有德焉。夫德者,立身之本,治国之基。无德而有才,犹无根之木,终将枯萎。
呜呼!世之学者,多求其才,而忽其德。夫才可学而得,德不可强而致。故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二、译文
古代所说的英雄豪杰,必定有超越常人的节操。人的情感有时难以忍受,普通人受到侮辱,便会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并不算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大勇之人,即使突然遇到危险也不惊慌,即使无缘无故被加害也不愤怒。因此,祸福不能动摇他的心,利害也不能改变他的志向。我曾听人说:古代的圣人,不会因为外物而高兴,也不会因为自己而悲伤。他们的心常常平静,他们的志向常常坚定。
张良对于项羽,并不只是了解他的勇猛,更了解他的智慧。项羽虽然勇猛,却不能容纳他人;张良虽然体弱,却能够忍耐大事。因此,项羽的失败,并不是作战的过错,而是他自己造成的。张良的成功,并不是侥幸,而是天命所归。
然而,张良对汉朝的贡献,岂止是一个臣子呢?他之所以能够辅佐刘邦,建立帝王之业,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能,更是因为他有德行。德行是立身的根本,治国的基础。没有德行而仅有才能,就像没有根的树木,终究会枯萎。
啊!世人中的学者,往往只追求才能,却忽视了德行。才能可以学习获得,德行却无法勉强得到。因此说:君子应当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理自然就会产生。
三、赏析
《留侯论》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政论文,表面上是评论张良的为人和功绩,实则是借古讽今,表达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苏轼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德行,终究难以成事,甚至可能招致灾祸。
文中通过对比张良与项羽的不同,强调了“忍”与“德”的重要性。苏轼指出,真正的英雄并非靠一时的冲动取胜,而是依靠内心的坚定与修养的深厚。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在品德的培养。
此外,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既有历史深度,又富有哲理思考,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文学造诣与思想高度。
结语:
《留侯论》不仅是对张良的赞颂,更是对人性、道德与智慧的深刻探讨。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胸怀与德行。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