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冯骥才】小时候,我最期待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年关。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新衣,但总能在旧衣堆里翻出几件破布头,用红纸剪成脸谱贴在脸上,便觉得自己成了戏台上的小花脸。那张脸,是童年最鲜活的记忆。
“花脸”这个词,在北方方言中常用来形容那些爱闹、爱玩、爱说笑话的人。而在我心里,“花脸”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拘小节,敢笑敢闹,活得自在又热闹。
冯骥才笔下的“花脸”,并不是指那种涂满油彩的脸谱,而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情与幽默。他写的是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写的是那些平凡却真实的小人物,写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花脸》这篇文章中,冯骥才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对“花脸”的痴迷。他写自己偷偷藏起一张花脸面具,每逢过年就戴着它在胡同里疯跑,惹得街坊们又气又笑。那张脸,是他童年的勋章,也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花脸”。它可能是一份倔强,一种坚持,或者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一定光鲜亮丽,却真实动人。就像冯骥才写的那样,真正的“花脸”,不是外在的装扮,而是内心的光芒。
如今,我们习惯了戴上面具生活,习惯了在人群中隐藏真实的自己。可偶尔,我们也需要一场“花脸”的狂欢,让内心那个调皮、率真的自己跳出来,笑一笑,闹一闹,找回最初的自己。
“花脸”不只是脸上的颜色,更是生命的色彩。它提醒我们:人生不必太严肃,偶尔放纵一下,也未尝不可。毕竟,只有真正活过的人,才能在岁月中留下一抹鲜艳的痕迹。
—— 花脸,是童年,是记忆,是生命中最生动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