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班级】五年级二班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以一个简短的提问开启了今天的课堂:“同学们,你们知道‘将’和‘相’分别指的是什么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将军”和“宰相”,也有的说“武将”和“文官”。李老师点头肯定,并补充道:“在古代,‘将’是指带兵打仗的将军,‘相’则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丞相。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是关于两位重要人物——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接着,李老师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讲述了《将相和》的背景,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步阅读后,李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她提出问题:“这篇文章讲了哪几个小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陆续举手发言:
- “完璧归赵”: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去秦国,最终成功带回。
- “渑池之会”:蔺相如在渑池宴上维护了赵国尊严。
- “负荆请罪”: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请罪,两人和好。
李老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分析人物性格。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重点讲解了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她问:“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 “他很勇敢,敢于在秦王面前据理力争。”
- “他很聪明,能想到用计策让秦王无法拿走和氏璧。”
- “他很有智慧,懂得退让,避免冲突。”
接着,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廉颇的变化过程:“廉颇一开始看不起蔺相如,后来却愿意负荆请罪,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他有错就改,非常有担当。”
李老师总结道:“这就是‘将相和’的意义所在——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为国家效力。”
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李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将相和’的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提到同学之间因为误会而产生矛盾,最后通过沟通和理解达成和解;有的则谈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通过互相体谅得以解决。
李老师借此机会强调:“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五、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李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了课后作业:
1. 用自己的话复述《将相和》的故事;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她最后说道:“希望同学们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有担当、懂谦让的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内容,并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今后将继续探索更多互动性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