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曹刿论战》是《左传》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以弱胜强的故事。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取信于民”和“把握战机”的战略思想。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那些吃肉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些生活用品,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人民不会跟从您。”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我不敢虚报,一定诚实对待。”曹刿说:“这种小信用不能感动神灵,神灵也不会保佑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说:“这是尽职的表现,可以打一仗。如果开战,请让我随军参战。”
翻译对照解析:
1. “十年春,齐师伐我。”
这句话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和背景。齐国出兵攻打鲁国,说明这场战争是侵略性质。
2. “曹刿请见。”
曹刿主动请求面见国君,表现出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同乡认为只有那些掌权者才能考虑国家大事,曹刿则认为他们见识浅薄,不足以担当重任。
4.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指出,庄公虽然愿意分享食物,但这种恩惠并不普及,无法赢得民心。
5.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虽然讲究诚信,但这种诚信并未真正得到百姓的信任,神灵也不会因此庇佑。
6.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只要在处理案件时公正无私,就能赢得百姓的支持,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7.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最终认可庄公具备作战的条件,并主动请缨随军参战,体现出他的智慧与忠诚。
总结:
《曹刿论战》不仅是一篇历史记叙文,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强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也展示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与胆识。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远见、有担当的士人形象,也明白了在面对强敌时,唯有依靠民众、坚持正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