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嫦娥奔月教案】一、活动目标:
1.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故事讲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用简单的语言复述故事片段。
2. 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幼儿对神话故事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讲述自己心中的“嫦娥”。
3. 情感态度: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嫦娥的勇敢与牺牲精神。
二、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包含嫦娥奔月的相关画面)
- 嫦娥、后羿、玉兔等角色头饰
- 简单的背景音乐(如古风音乐)
- 故事绘本或图画书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月亮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月亮吗?月亮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引出“嫦娥奔月”的故事。
2. 故事讲述(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配合图片或PPT展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在讲述过程中,适时提问,如:
- “嫦娥为什么要吃仙药?”
- “她为什么飞上了月亮?”
- “你认为她后悔吗?”
3. 分享与讨论(10分钟)
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
- “如果你是嫦娥,你会怎么做?”
- “你希望嫦娥和后羿在一起吗?”
4. 角色扮演(10分钟)
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嫦娥、后羿、玉兔等),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教师提供头饰,鼓励幼儿用动作和语言表现角色的特点。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嫦娥”,或者用黏土制作“月亮”和“玉兔”,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与兴趣。
四、活动评价:
- 幼儿是否能理解故事内容?
- 是否能用简单语言复述故事片段?
- 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
五、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述、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嫦娥奔月》这一传统神话故事。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今后可结合中秋节主题,进一步拓展相关文化内容。
备注: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适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