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生动。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鸟的天堂”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画面感,理解作者细腻的观察与描写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写的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大家知道“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A:可能是一个有很多鸟的地方吧?
教师:很好,这是一个初步的理解。但“鸟的天堂”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更是一种意境,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天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B:文章讲的是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没有看到鸟,第二次去的时候却看到很多鸟在飞翔。
学生C:作者两次去同一个地方,感觉不一样,说明那里的环境很美,适合鸟生活。
教师总结:是的,作者通过两次不同的观察,展示了“鸟的天堂”从静到动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现在我们来仔细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描绘“鸟的天堂”的。
1.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枝条,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段话:
- “数不清的枝条”、“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垂到地上”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榕树的庞大与奇特。
- 作者用了“逼近”这个词,表现出船逐渐靠近的过程,增强了画面感。
2.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吓了一跳,……”
教师提问:这里为什么用“吓了一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D:说明作者没想到会突然听到鸟叫声,感到惊讶,也说明鸟的数量多,声音大。
教师补充:是的,这种“静中有动”的描写,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生机与活力。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该如何保护这样的“鸟的天堂”呢?
学生E:应该不打扰它们的生活,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
学生F:还可以多植树,让更多的动物有家可归。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要珍惜自然,爱护环境,让“鸟的天堂”永远存在。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了解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之美。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
鸟的天堂
——巴金
第一次:静,无鸟
第二次:动,有鸟
意象:自然的美,生命的和谐
情感:热爱、赞美、敬畏
```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身边的一个美丽自然场景,要求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如《家》《春》《秋》,感受其文学风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