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黄生借书说》全文详细翻译】《黄生借书说》是清代学者袁枚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讲述借书的经历,表达了对读书人求知精神的赞颂,同时也揭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深刻道理。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常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要篇目。
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然予少时,未尝一日去书。虽有书,不常读;虽有志,不常行。今夫世之富贵者,多不读书;而贫贱者,或能读书。然其读书也,或为功名,或为利禄,鲜有出于本心者。吾闻古人有言:‘书非借不能读也。’”
逐句翻译:
黄生允修借书。
黄生允修来向我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我将书交给他,并对他说: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但家里贫穷,很难买到书。”
然予少时,未尝一日去书。
但是我小时候,从来没有一天不接触书。
虽有书,不常读;虽有志,不常行。
虽然有书,却常常不读;虽然有志向,却很少去实践。
今夫世之富贵者,多不读书;而贫贱者,或能读书。
现在那些富贵的人,大多不读书;而贫穷的人,有时反而能读书。
然其读书也,或为功名,或为利禄,鲜有出于本心者。
但他们读书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功名利禄,很少是出于内心的真正热爱。
吾闻古人有言:‘书非借不能读也。’”
我听古人说过一句话:“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去读。”
全文大意:
黄生允修向我借书,我将书交给他,并告诉他: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但我从小就没有一天不接触书。虽然有书,却常常不读;虽然有志向,却很少去行动。如今社会上那些富贵的人,大多数不读书;而贫穷的人,有时反而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目的,大多是出于功名利禄,很少是发自内心的。我听古人说过一句话:“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去读。”
作者意图与思想内涵:
袁枚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指出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在拥有书的时候,往往不会珍惜,只有在借书时才格外用心。他借此强调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提醒人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不要因为拥有而不加以利用。
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的人,倡导一种纯粹的求知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读书上,也体现在做人做事的态度上。
中考考点提示:
1. 文言实词与虚词:如“书”、“授”、“然”、“虽”、“或”等。
2. 句子翻译: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与准确翻译。
3. 主旨把握:理解作者通过借书一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写作手法:如对比、引用、议论等。
5. 现实意义:结合自身学习生活,谈对“书非借不能读”的理解。
总结:
《黄生借书说》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语言精炼,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是文言文学习的典范,更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哲理散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