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授课教师:李老师
授课班级:七年级(3)班
授课时间:2025年4月5日
课程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李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环视全班,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充满哲理的故事。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孩子在困境中的经历,更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面对困难时,不要被庞大的目标吓倒,只要一步一步来,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学生纷纷抬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李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举手回答: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被困在悬崖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步走下来。”
“他一开始很害怕,不敢动,但后来他按照父亲的指示,先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成功脱险。”
李老师点头,接着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并强调“心理变化”是理解本文的关键。
三、深入分析(约20分钟)
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 课文中的“我”在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2. 父亲的话对“我”有什么影响?
3.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们热烈讨论,气氛活跃。随后,各组代表发言:
“‘我’一开始非常害怕,觉得无法下去,甚至想哭。”
“父亲的话让他慢慢冷静下来,开始专注于眼前的一步,而不是整个过程。”
“第一次出现是在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自己现在要走的那一步’,第二次是在‘我’成功走下来之后,感到自豪。”
李老师总结道:“这说明‘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仅是行动上的指导,更是心理上的支撑。它教会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分步骤去克服,而不是被恐惧压倒。”
四、联系实际(约10分钟)
李老师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么应对的?”
学生踊跃发言:
“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我很沮丧,后来我告诉自己,先从复习错题开始,一点点进步。”
“参加演讲比赛前我也很紧张,但想到只要把每一段讲好,就不会出错。”
李老师点头鼓励:“大家说得非常好。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希望你们以后遇到困难时,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李老师总结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白了面对困难时,不要被巨大的目标吓倒,而是要从小事做起,逐步前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2. 阅读《城南旧事》中的一篇文章,比较其中人物面对困难的态度与本文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联系实际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同时,通过讨论与分享,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