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23年]23号.】为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升其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中国银保监会于2023年发布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23〕23号)。该文件的出台,旨在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指引明确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中的基本原则、分类标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监管要求。通过科学、合理地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有助于准确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首先,指引强调了风险分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担保情况、经营状况等因素,对贷款进行动态评估和分类管理。同时,鼓励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分类工作的智能化水平,确保分类结果的真实、可靠。
其次,指引还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正常类贷款,应持续关注借款人经营状况;对于关注类贷款,需加强跟踪监测;对于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则应采取更为严格的催收和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和扩大。
此外,该文件还特别指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同时,监管部门也将加强对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总体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的发布,是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稳健经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金融将朝着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