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开课教案:《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师说》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 学习韩愈关于“尊师重道”和“从师学习”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从师”与“求学”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尊重教师、重视学习的良好习惯。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理解韩愈提倡“从师”、“不耻相师”的思想内涵。
- 难点:
-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点与论证方式。
-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深层意图。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重点讲解、相关图片等)。
- 《师说》原文及译文材料。
-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如唐代科举制度、士人阶层状况等)。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标注疑难字词。
- 查阅韩愈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
“你认为‘老师’在我们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有没有遇到过因请教老师而获得进步的经历?”
- 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出古代“师道尊严”的观念。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师说》,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师’与‘学’的关系。”
2. 文本初读(10分钟)
-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气、节奏。
-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
3. 逐段讲解(20分钟)
-
- 介绍“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师”的重要性。
- 解释“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意。
-
- 分析“士大夫之族”轻视从师的现象,理解作者批判的态度。
- 讨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背后的讽刺意味。
- 第三段:
- 以李蟠为例,说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 引导学生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现代意义。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
- “韩愈为什么强调‘从师’?他的观点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 “你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师道尊严’吗?”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古今名人尊师的例子(如孔子、程门立雪等)。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 引导学生撰写短文《我心中的好老师》,作为课后作业。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教师总结:
- 《师说》不仅是一篇议论文,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 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尊敬师长,勇于求知。
- 作业布置:
- 完成《师说》翻译练习。
-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五、板书设计
```
《师说》——韩愈
一、核心观点: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不耻相师
3. 圣人无常师
二、论证方法:
对比、举例、反问
三、现实意义:
尊师重教、终身学习
```
六、教学反思(可选)
-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 部分学生对文言词汇理解不够深入,需在后续课程中加强训练。
- 可考虑引入更多现代案例,增强文本的现实关联性。
---
备注: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灵活调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