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情怀,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全词以登临古迹为引,借古抒怀,情感激昂,语言凝练,是宋词中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一、原文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白话翻译
江山依旧,千年不改,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今却再也寻不到他们的踪影。昔日的歌舞楼台,早已被风雨侵蚀,繁华不再。夕阳下的草木丛中,普通的小巷里,人们说这里曾是刘裕(寄奴)居住过的地方。我仿佛看见他当年率领精兵强将,气势如虹,横扫千军万马,势不可挡。
然而,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轻率出兵,想要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却落得仓皇败退,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战火纷飞的扬州路上的情景。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如今百姓在佛狸祠前祭祀,乌鸦鸣叫,鼓声喧天,仿佛一切都被遗忘。
如今还有谁能问我:我虽年老,是否还能像廉颇那样为国效力?
三、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在镇江任职期间所作,借登高怀古之名,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懑。
1.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词中多次提到历史人物,如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这些人物都曾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但也因不同的决策导致了悲剧。辛弃疾借此表达对当时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的不满,同时也暗含对恢复中原的渴望。
2. 情感深沉,意蕴深远
“千古江山”开篇即点出时间的悠久与空间的广阔,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壮的基调。“想当年”一句,勾勒出英雄人物的英勇形象,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伤。
3. 用典自然,语言凝练
辛弃疾善于运用历史典故来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例如“元嘉草草”指刘义隆急于求成,结果失败;“佛狸祠下”则暗示北方政权已深入江南,百姓竟在敌人的庙宇前祭拜,反映出民族意识的淡薄与国家的衰败。
4. 结尾的自我质问,感人至深
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全词的高潮。廉颇虽老,仍愿为国效力,辛弃疾借此表达自己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心系家国的豪情。这种强烈的自尊与不甘,令人动容。
四、结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一首写景怀古的词作,更是一曲忧国忧民的悲歌。它体现了辛弃疾深沉的历史意识与炽热的爱国情怀,也展现了他在政治失意时依然不屈的精神风貌。这首词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