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语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而《杨氏之子》作为一篇简短、生动的文言短文,不仅语言精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智慧。于永正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文意、感受语言之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围绕“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感悟人物”三个维度展开。于老师首先通过朗读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语言风格。他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注意停顿与节奏,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接下来,于老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课文。他没有直接讲解字词含义,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甚聪慧’中的‘甚’是什么意思?”“‘孔君平’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君平’?”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他们逐步走进文本的深处。
在讲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一句时,于老师特别强调“甚”的用法,并联系现代汉语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古文表达的简洁与含蓄。他还通过举例说明,如“非常聪明”“十分机智”,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甚”的理解。
对于“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一句,于老师则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发展脉络。他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模拟对话,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更容易理解文意,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方式。
在处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时,于老师重点讲解了“未闻”与“是”的逻辑关系,指出这是杨氏之子以反问的方式回应孔君平的调侃,既表现了他的机智,也体现了他对长辈的尊重。于老师还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应对别人的玩笑或挑衅?
整堂课中,于永正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他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同时,他也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善思善辩等。
最后,于老师布置了一项拓展作业,让学生尝试将《杨氏之子》改写成现代文,并谈谈自己对杨氏之子的看法。这项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这节《杨氏之子》的教学实录充分展现了于永正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独特的教学艺术。他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计,让一节看似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与智慧,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