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收录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章通过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道路和志向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文章语言凝练,结构严谨,寓意深远,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虚词用法以及深层含义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提升其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 理解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在逆境中坚持探索的精神。
-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决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游记中所表达的哲理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
- 教学难点: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或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与节奏感。
3.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性与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文言积累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褒禅山图片,提问:“你去过哪些有文化底蕴的名山?有哪些感受?”
- 引出课题,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历史背景。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疑难字词。
- 教师播放录音,纠正发音,指导朗读节奏。
3. 文言积累(15分钟)
- 分组讨论并整理文中重点词语(如“盖”、“其”、“以”等)。
- 教师讲解重点虚词用法,举例说明。
4.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下文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研读与主题探究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重点词语掌握情况。
2. 精读课文(20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重点讲解“志、力、物”的关系。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志向与行动”的关系。
3. 小组讨论(15分钟)
- 讨论题目:“你认为‘尽吾志’是否就能成功?为什么?”
-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5分钟)
-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坚定的信念。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与写作训练
1. 回顾总结(10分钟)
- 回顾全文结构与主要内容,强调文章的哲理意义。
- 引导学生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2. 写作训练(20分钟)
- 题目:“我的‘志’与‘行’”
- 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努力方向。
3.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王安石——改革家、文学家
二、文章结构:
1. 游览经过
2. 事理感悟
3. 感叹与反思
三、核心思想:志、力、物相辅相成
四、现实意义:追求理想,不畏艰难
```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理解文意—分析结构—领悟哲理—联系现实”展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今后可进一步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实践能力。
九、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