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而言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被问及某个敏感、尴尬或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时,他会选择转移话题,避开核心内容。这种行为,古人称之为“顾而言他”。
“顾而言他”出自《孟子·尽心下》:“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后人将其引申为在面对某些问题时,故意不直接作答,而是绕开主题,转而谈论其他事情。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无害,甚至有时显得圆滑老练,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回避、逃避或不愿承担的责任。
在人际交往中,“顾而言他”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比如,在职场中,当某人被问及与自己无关的失误时,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可能会转移话题,把焦点引向他人或外部因素。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尴尬,但如果频繁使用,反而会让他人觉得此人缺乏担当,影响信任关系。
此外,在情感交流中,“顾而言他”也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当一方试图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另一方却总是避重就轻、东拉西扯,这样的对话往往难以深入,甚至可能导致误解和隔阂。真正的沟通需要坦诚与勇气,而不是一味地回避。
然而,“顾而言他”并非全然负面。在某些场合下,它也可以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例如,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适当的转移话题可以帮助缓和气氛,避免冲突升级。尤其是在文化礼仪较为讲究的环境中,直接拒绝或批评可能被视为失礼,此时“顾而言他”便成为一种委婉的应对方式。
不过,关键在于“顾而言他”的动机与目的。如果是为了维护和谐、避免伤害他人情绪,那么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理解;但如果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逃避责任,则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总之,“顾而言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压力、矛盾或不确定时的应对策略。它既有可能是智慧的体现,也可能是逃避的借口。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坦然面对问题,而非一味地绕开。唯有直面现实,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