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清明主题活动教案】一、活动名称:清明时节忆先人,传统习俗我来学
二、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2.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培养感恩意识。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体验节日的氛围。
三、活动准备:
- 清明节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 纸、笔、彩泥、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 植物种子或小盆栽(用于清明祭祖的象征)
- 轻音乐背景(如《清明上河图》背景音乐)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1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清明节的短片,内容包括扫墓、踏青、插柳等传统习俗。观看后,教师提问:
- “你们知道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吗?”
- “你们家里在清明节会做些什么?”
- “为什么人们要在清明节祭祖?”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认识。
2. 故事讲述(15分钟)
教师讲述《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故事》,简要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重要意义。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清明不仅是祭祖的日子,也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象征。
3. 手工活动——制作“清明小花”(20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用彩纸、黏土等材料制作花朵,象征对先人的思念。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和形状,完成后将花朵放在班级的“清明纪念角”,作为集体的缅怀方式。
4. 实践活动——种植小植物(1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在教室角落种下小植物种子,讲解清明节时人们常在坟前种树、植树的意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感受生命与自然的联系。
5. 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围坐一圈,轮流说一句“我想对先人说的话”。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营造温馨、庄重的氛围。
五、延伸活动建议:
-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带孩子去郊外踏青,观察春天的变化,并记录下孩子的所见所感。
- 阅读推荐:推荐绘本《清明节的故事》《中国传统节日》等,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六、活动反思:
本次清明主题活动通过故事、手工、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清明节的内涵,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同时,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七、注意事项:
- 在讲述清明节时,注意语言的温和性,避免引起幼儿的情绪波动。
- 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需有教师指导。
附:教学资源推荐
- 清明节主题PPT课件
- 清明节儿歌《清明时节雨纷纷》
- 清明节手工模板(可打印)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文化魅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家庭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