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哗啦啦,下雨了》】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初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及雨天的特点。
2. 能力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增强对天气变化的兴趣与关注。
二、活动准备:
- 雨天的图片或视频(如:下雨时的街道、树木、小朋友撑伞等)
- 小水盆、喷壶、海绵、纸巾等材料
- 有关“雨”的儿歌或故事音频
- 简单的实验工具(如透明玻璃杯、热水、冷水、冰块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雨声录音,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听,并提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听到的声音,引出“下雨”的主题。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
展示雨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内容。
提问:
- “雨是从哪里来的?”
- “下雨的时候,地上会有什么变化?”
- “你喜欢下雨天吗?为什么?”
教师简单讲解雨的形成,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幼儿:“雨是云朵里的水变成的,当云朵里装不下水的时候,就会从天上掉下来,变成雨。”
3. 实验操作(15分钟)
进行简单的“模拟下雨”实验:
- 教师将热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然后在杯口放上一张纸巾,再在纸巾上放几块冰块。
- 引导幼儿观察纸巾上的水珠逐渐形成并滴落,解释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的过程,就像下雨一样。
4. 游戏互动(10分钟)
组织“雨天小剧场”游戏:
- 幼儿分组扮演“天空”、“云朵”、“雨水”等角色,用动作表现下雨的过程。
- 教师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说:“哗啦啦,下雨了!”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布置一个小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一下下雨时的景象,并画一幅“我眼中的下雨天”。
四、活动延伸建议:
- 在区域角投放“雨”相关的绘本或玩具,供幼儿自由阅读和探索。
- 在户外活动中开展“踩水坑”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雨天的乐趣。
- 结合季节变化,持续观察天气,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帮助幼儿理解“下雨”的自然现象。在实验环节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今后可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如加入更多生活化的雨天情境,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