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中“乡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 掌握诗中通过具体物象寄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知情感、理解诗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家乡、亲情、祖国的热爱之情。
- 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意义。
把握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的写作思路。
- 难点:
领会“乡愁”这一主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丰富内涵。
分析诗歌结构与情感递进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朗诵音频、相关图片、作者简介)
- 课文朗读录音
- 学生预习任务单
- 学生准备:
- 预习《乡愁》全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 思考“乡愁”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组关于“故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共鸣。
- 提问:“你有没有离开过家?有没有特别想念的地方?”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乡愁》。”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营造氛围。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 提问:诗中出现了哪些具体的物象?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第三环节: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分析每一段的意象与情感: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邮票象征着书信往来,是思念的媒介。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船票象征着远行,是分离的象征。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坟墓象征生死相隔,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海峡象征国家分裂,是情感的终极升华。
- 小组讨论:这些意象如何层层递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乡愁》朗诵视频,感受不同声音演绎下的情感差异。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乡愁”在当代的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诗歌结构与情感脉络。
- 强调“乡愁”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民族情感的写照。
- 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乡愁”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余光中
二、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三、情感:思念—离别—哀痛—忧国
四、结构:时间递进 + 情感升华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愁》这首诗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增强情感体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使他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情感与思想上的双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