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正带领学生走进一篇充满想象与科学色彩的文章——《琥珀》。这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说明文,讲述了远古时期一只松脂滴落包裹住一只小虫,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琥珀的过程。通过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奇妙现象,还能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伊始,教师以一幅生动的图片引入课题,画面中一块晶莹剔透的琥珀静静地躺在玻璃盒中。学生们被这神秘的“时间胶囊”所吸引,纷纷发出惊叹声。教师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这块‘宝石’是怎么形成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标注不懂的词语,如“松脂”“树脂”“包裹”等。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奇迹的发生?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认为是时间的作用,有的提出温度、压力等因素。教师在听取不同观点后,引导学生回到文本,逐段分析,梳理出琥珀形成的完整过程:松脂从树上滴落→包裹住昆虫→埋入地下→经历数百万年→最终形成琥珀。
为了加深理解,教师还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松脂”“昆虫”“时间”等角色,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进一步体会琥珀形成的艰难与神奇。孩子们在表演中不仅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教师布置了一项拓展作业:让学生查找关于其他化石或自然奇观的资料,写下自己的发现与感想。这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更在互动与思考中提升了语文素养。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一篇看似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