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
-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家”等,并能正确书写。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乡村景色。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配图、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诗意,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正确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 难点:
- 理解“一去二三里”中“里”的含义及整首诗的意境。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田园风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古诗插图、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 学生:课本、铅笔、作业本、彩色笔(用于绘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出示一幅乡村风景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地方吗?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乡村的感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题目是《一去二三里》。”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3. 学习生字词(10分钟)
- 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认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家”。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
- “里”:古代长度单位,表示距离。
- “烟”:炊烟,表示有人居住的地方。
- “村”、“家”:村庄、家庭,体现乡村生活。
-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 理解诗意(12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 “一去二三里”:走了一里路,看到二三里外的景象。
- “烟村四五家”:远处有几户人家,炊烟袅袅。
- “亭台六七座”:还有六七座亭子。
- “八九十枝花”:周围有几十朵花儿开放。
- 教师用图画或视频展示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拓展延伸(8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诗中写什么?”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幅乡村美景。
-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并给予鼓励。
6. 巩固练习(5分钟)
- 完成课本上的填空题或连线题,巩固生字词。
- 教师抽查个别学生朗读,检查掌握情况。
7. 总结与作业(2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美。
- 布置作业:
- 朗读并背诵《一去二三里》。
- 画一幅“我心中的乡村”图画,下节课展示。
五、板书设计:
```
一去二三里
一 去 二 三 里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十 九 枝 花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学生在哪些方面表现较好?哪些需要加强?
-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
备注:
本教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朗读、识字和情感体验,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