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讲述蜀地贫僧与富僧的故事,阐明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学》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久而不学,则怠惰而忘其所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只要去做,那么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人们学习知识,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退步。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交流,就会见识浅薄、知识狭隘;长时间不学习,就会懒惰并忘记之前所学的内容。我曾经整天思考,但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好;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远方,但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远。
站在高处挥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大声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因为脚力好,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渡过江河。君子的资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回答:“我只要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买船去南海,却还没能成行。你凭什么去呢?”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多少里路,富和尚没能去成,而穷和尚却去了。一个人立志的决心,难道还不如四川那个穷和尚吗?
结语:
《为学》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学习贵在坚持,贵在行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心中有志,脚踏实地,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