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古今异义词

2025-05-14 19:43:51

问题描述:

古今异义词,有没有人理理我?急需求助!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4 19:43:5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汇的意义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今异义”。这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往往大相径庭,甚至让人难以察觉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走”字,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指步行或移动,而是特指“跑”或者“疾行”的动作。《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在这段文字中,“走马观花”中的“走”指的是快速奔跑,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缓慢地步行。

再如“行李”,在古文中指代的是外交使节或旅行的人携带的物品,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里的“行李”并非今天的出行用品,而是指外交人员及其随行的物资。而现代汉语中的“行李”则是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衣物等必需品。

此外,“妻子”一词同样经历了意义的转变。“妻”和“子”在古代分别表示配偶和子女,合起来就是“妻与子”,但在现代汉语中,“妻子”仅指丈夫的配偶。这种语义的变化反映了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演变。

还有“牺牲”,在古代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祭品,包括牛、羊、猪等牲畜。《礼记·祭统》提到:“牺牲粢盛,既具,乃命于社稷。”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牺牲”更多地用来形容为了某种目的而放弃个人利益的行为,比如“英勇牺牲”。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构成了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这些古今异义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典文献,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化的。当我们面对这些看似熟悉却内涵迥异的词汇时,不妨多一份耐心与好奇,去探寻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