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我尝试以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这是一篇充满情感张力的文章,它通过作者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沉的爱——母亲的鼓励与父亲的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波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章中描述的家庭场景有着强烈的共鸣。他们能够清晰地体会到“精彩极了”的喜悦以及“糟糕透了”的失落。这种情绪上的起伏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也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类似情境。
接着,我组织了一场小组讨论会,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在这个环节里,孩子们积极发言,有的讲述了父母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有的则提到了考试成绩公布时的心情变化。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温馨而又略带感伤的气息。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逐渐认识到,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其实都是父母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我还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小男孩和他的父母。通过模拟对话,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扮演小男孩时,他们体会到了面对严厉批评时内心的挣扎;而在扮演父母的角色时,则明白了即便态度强硬,内心深处依然充满了对孩子深切的期望。
最后,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可以选择,你更希望听到‘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孩子认为,“精彩极了”能带来自信和动力;而另一些孩子则觉得,“糟糕透了”虽然让人沮丧,但却能促使人反思并进步。这让我意识到,这两种声音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过程,它们缺一不可。
总的来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欣赏文字之美,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我相信,只要用心倾听,每一种声音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