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数轴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数轴也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等基本概念,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进入初中后,面对更加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运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轴的意义及其应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数轴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画出数轴,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任意一个有理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与信心。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数轴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难点:如何合理选择单位长度来准确表示给定的数值。
五、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导入法、启发式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创设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温度计),让学生感受到数轴的实际用途;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轴的特点及绘制方法;最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
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方式。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展示一张冬天里的气温记录表,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哪个城市的天气最冷?为什么?
教师适时指出:如果我们用一条水平线来表示这些温度值的话,那么每个点所对应的数值就叫做这个点的坐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表示方式——数轴。
(二)探究新知 构建模型
1. 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2. 数轴的组成:
(1)原点:通常取中间位置作为起点;
(2)正方向:由左向右依次递增;
(3)单位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定。
3. 绘制数轴的方法步骤:
(1)确定原点的位置;
(2)标明正方向;
(3)选定适当的单位长度;
(4)标出相应的刻度。
4.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任何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对应的点,反之亦然。
(三)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如果把数轴倒过来画会怎样?”、“有没有可能在同一张纸上画出两条不同的数轴?”等问题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数轴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广泛应用领域。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数轴--教学设计(刘冰)
1. 数轴的定义
2. 数轴的组成
- 原点
- 正方向
- 单位长度
3. 绘制数轴的方法步骤
4.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八、反思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今后还需继续努力改进教学策略,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