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学的璀璨星河中,《七律·长征》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它不仅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更是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诗由毛泽东主席于1935年10月创作,当时中央红军刚刚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抵达陕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两句便展现出红军战士无畏艰险的精神风貌。长征途中,红军跨越了无数高山大河,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然而,在毛泽东的笔下,这些艰难困苦仿佛只是平常之事,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贯穿全诗始终。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无论前路多么坎坷,都要以坚定的信念去面对。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通过夸张与对比的手法,将巍峨险峻的大自然描绘得如同微不足道的小事一般。五岭山脉蜿蜒起伏,但在红军眼中,它们不过是翻滚的细小波浪;乌蒙山气势雄伟,却好似行走于泥地间的小小泥丸。这不仅体现了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征服欲和改造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则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的两场重要战斗——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红军凭借智慧与勇气顺利渡过此江;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则因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湍急的河面上,成为敌人设置的巨大障碍。面对如此险境,红军勇士们毫不畏惧,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爬铁索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里,“暖”字既表现了红军成功渡江后的喜悦之情,又暗示着革命前途的光明前景;“寒”字则凸显出战斗场面的激烈残酷以及夺取胜利的艰辛不易。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两句再次彰显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当红军翻越白雪皑皑的岷山时,看到眼前壮丽的雪景,心中充满了喜悦。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三大主力红军终于会师,标志着长征的伟大胜利。此刻,全体将士欢欣鼓舞,笑逐颜开,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迎来新的曙光。
《七律·长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意识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