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的释义】“口诛笔伐”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种错误行为或不良现象进行公开的谴责和批判。这个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口诛”指的是用言语进行指责,“笔伐”则是通过文字进行批评。两者结合,强调了从口头到书面的全面声讨。
在现代语境中,“口诛笔伐”多用于媒体、舆论场或社会评论中,表示公众或媒体对某些人或事件的强烈反对和道德谴责。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监督和道德评判的体现。
一、词语释义总结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用法 | 近义词 | 反义词 |
口诛笔伐 | kǒu zhū bǐ fá | 用言语和文字公开谴责、批判错误的行为或人物 | 多用于描述舆论、媒体对某事的批评 | 言辞激烈、舆论谴责 | 默默无闻、不闻不问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口诛笔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文人对时政、社会现象的批评。例如,在《左传》等古籍中,已有类似“言辞激烈、笔锋犀利”的表述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该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表达方式,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常被用于新闻报道、网络评论等场合。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媒体评论 | “针对某明星的不当言论,多家媒体纷纷口诛笔伐。” |
社会舆论 | “公众对某企业环境污染行为口诛笔伐,要求其承担责任。” |
网络讨论 | “网友对某官员的贪腐行为展开口诛笔伐,呼吁依法处理。” |
四、注意事项
1. 语气强度:该成语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2. 对象明确:应明确指出被谴责的对象,避免泛泛而谈。
3. 适度使用: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舆论过激,影响理性讨论。
总之,“口诛笔伐”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反映。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