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解释是什么】“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它原本是指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策略,后来引申为面对强敌或困难时主动避开、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退避三舍 |
拼音 | tuì bì sān shě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原意 | 古代战争中,军队每退一舍(一舍为三十里)表示让出一定距离,后指主动撤退 |
引申义 | 面对强敌或压力时,选择暂时回避,避免正面冲突 |
二、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最早来源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为了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九十里),以示信义。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也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战争或竞争 | 在比赛中,面对强敌选择暂避锋芒,等待机会反击 |
人际关系 | 遇到矛盾时,先冷静下来,避免激化冲突 |
工作或管理 | 面对复杂问题,先进行战略调整,再寻求突破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退让、避让、暂避锋芒 |
反义词 | 迎头而上、正面交锋、硬碰硬 |
五、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退避三舍”常用于形容在面对压力、竞争或冲突时,采取灵活应对的态度,而不是盲目硬拼。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冷静、积蓄力量,为后续行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总结:
“退避三舍”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态度。它强调的是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适时退让,也是一种成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