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少尿期,肾脏的排泄功能显著下降,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及代谢产物的平衡被打破。此阶段患者常出现多种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该阶段常见的电解质异常及其机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电解质紊乱总结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功能障碍,以及体内代谢产物堆积等因素,常出现以下几种主要的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 | 常见异常 | 机制说明 |
钾(K⁺) | 高钾血症 | 肾脏排钾能力下降,细胞内钾外移,酸中毒加重 |
钠(Na⁺) | 低钠血症或正常 | 水潴留超过钠丢失,或稀释性低钠血症 |
钙(Ca²⁺) | 低钙血症 | 酸中毒抑制钙离子结合,肾功能不全影响维生素D活化 |
磷(P³⁻) | 高磷血症 | 肾排磷减少,磷酸盐蓄积 |
镁(Mg²⁺) | 高镁血症 | 肾排镁能力下降,镁离子蓄积 |
氢离子(H⁺) | 代谢性酸中毒 | 肾脏排酸能力下降,氢离子蓄积 |
二、临床意义与处理原则
1. 高钾血症: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必要时使用胰岛素+葡萄糖、碳酸氢钠、钙剂等紧急处理。
2. 低钠血症:多为稀释性,需控制液体摄入,避免快速纠正。
3. 高磷血症与低钙血症:易引发骨病和神经肌肉症状,需限制磷摄入并适当补钙。
4. 代谢性酸中毒:应根据酸碱失衡程度给予碳酸氢钠治疗,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
三、总结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电解质紊乱是其核心表现之一。临床上应高度重视钾、钠、钙、磷、镁等关键电解质的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及时识别和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